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从沪昆高铁事件看质量安全追责
2017-11-21 09:40:02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徐建华

“途经6省区,串起滇池、黄果树瀑布、花江大峡谷、平坝天台山、洞庭湖、鄱阳湖、西湖等人间胜景,同时也串起中国十大文化名楼中的5座”,一年前沪昆高铁开通时媒体如是说。然而不到一年,沪昆高铁贵州段就发现建设质量隐患——据媒体报道,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一份《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沪昆高铁贵州段质量问题处理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称,通车不到一年的沪昆高铁贵州段个别隧道存在偷工减料与施工质量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高铁是中国制造的新名片,被“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青年评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之首。现在,这个走出国门成为“一带一路”上最亮丽的“国家名片”的高铁,这个事关民众生命安全的重大工程,居然出现了“豆腐渣”和重大的质量安全问题,难怪新闻报道一出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社交媒体,都一下子炸开了锅。新华社和央视先后发表评论称,对高铁质量问题不留半点情面、中国高铁不允许硕鼠作祟;网友也纷纷在网上留言,要求对责任人“严惩不贷”。

确实,中国高铁的质量代表着中国制造的水平,关乎国家形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国高铁已经逐步成长为中国高端装备技术的一张“金名片”,它的成色靠的正是品质与安全。现在,让国人引以为豪的高铁居然在最为骄傲的质量安全方面出现了问题,难怪全社会一片“讨伐”与“问责”之声。中国高铁是不容许如此被亵渎的!

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通报》指出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第三方检测单位、建设单位存在的问题;还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意见,就是对责任单位处以停止接受投标、企业信用降级、扣分、承担经济损失等处罚。其中,中铁二十局、中铁二十三局1年内停止接受参加铁路大中型建设项目施工投标,企业信用评价直接定为C级,承担相应质量问题直接经济损失的90%;中铁十七局、中铁二十二局企业信用评价总分扣2分;停止中铁二院参加满足其资格条件的铁路总公司建设项目设计投标4次;将山西三江工程检测公司清除出铁路建设市场。建设单位方面,沪昆客专贵州公司除以上检查发现的问题外,还存在中央“机动式”巡视指出的贵广高铁3个审价工作未按规定公开招标问题,以上问题全部纳入2017年度铁路公司建设管理考核,对沪昆客专贵州公司扣47分。

对于铁总的这份“罚单”,无论是网友还是媒体,似乎并不“买账”。大多人数人都认为这样的“处罚”偏轻,但从铁总的表态来看,这样的处理意见是依法依规给出的。由此看来,沪昆高铁的质量安全事件也暴露出了我国质量安全责任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个“剪刀差”的问题,就是违法成本偏低。

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质量安全不仅是高铁这样的重大工程和重要的装备制造的根本与底线,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和消费者的根本权益保障和底线要求。从让人深恶痛绝的“楼歪歪”“桥脆脆”等重要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到屡禁不绝的假冒伪劣产品,除了责任心、制造水平等现实原因之外,违法成本偏低也一直被看成是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中美两国对待质量违法事件的处理结果。在大众汽车的尾气造假事件中,大众汽车在美国因“排放门”累计支付的罚款超过240亿美元,创造了新的记录;而在中国的大众汽车速腾“断轴门”事件中,则鲜有巨额罚单。另外,英国的石油公司BP公司在墨西哥湾采油泄露造成环境污染,被处以60亿美元的罚款;而康菲石油在我国渤海的泄露事件,仅被罚款30万人民币,因为我国《环保法》规定的最高罚款额度就是30万人民币。由此可见,在质量执法的理念、法律依据以及处罚力度方面,中美两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反映出了违法成本的巨大偏差。

许多重大的质量安全事件和事故,表层原因可能有责任落实不到位、制度建设不健全、质量管理不完善以及制造水平不够等等,但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都是受到利益的驱动,尤其是经济利益,比如此次沪昆高铁暴露出的质量安全问题,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第三方检测单位、建设单位整个链条之所以敢偷工减料,关键是这么做能够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回报,如果对于质量违法行为能够从经济方面给予巨大的处罚,使其违法所得远远不够处罚,相信就能达到假冒伪劣等“非不能也、不敢也”的效果,中国的整体质量水平也将“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八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