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治理“雪乡”式旅游乱象治标更要治本
2018-01-17 10:01:21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徐建华

积雪期间,皑皑白雪在风力的作用下随物具形,千姿百态。从初冬冰花乍放的清晰到早春雾凇涓流的婉约,无时无刻不散发着雪的神韵。夜晚,洁白如玉的白雪在大红灯笼的照耀下,宛如天上的朵朵白云飘落人间,幻化无穷。白雪、红日、雪松、祥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雪乡一幅美丽圣洁的图画。看到这样的图画,你是不是有一种马上去雪乡“看雪”的冲动?不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去雪乡看雪之前,估计要先测试下自己的承压能力,因为它实在是太“火”了。

新年伊始,一篇《雪乡的雪再白也掩盖不掉纯黑的人心!别再去雪乡了!》的爆款文章,揭露了有着“中国雪乡”美誉的黑龙江牡丹江市双峰林场的各种坑人套路。针对网友曝光的问题,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大海林国有林管理局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并对涉事旅馆进行了处理。

树欲静而风不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宰客风波”过去不到两周,雪乡又一次“火”了,不过这次还是因为“宰客”——据媒体报道,近日又有游客反映,在参加去雪乡的旅行团后,被“狠狠地宰了一顿”。一路上,当地的导游一直在推销1680元/人的套票,甚至直言,“中国雪乡一年12个月只营业3个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9个月磨刀,3个月宰羊。谁是羊?大家都是羊。”

尹志烨 作

事实上,在湖南卫视大型亲子秀《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和著名导演徐克执导的圣诞贺岁影片《智取威虎山》的带动下,雪乡近年来可谓是声名鹊起,冬季到雪乡去看雪成为很多国人冬季旅游的首选,然而和雪乡名声一样大的,就是雪乡的服务品质问题了,“宰客”等负面新闻不时见诸报端,不仅让许多对雪乡心存向往的游客犯了嘀咕:雪乡到底还能不能去?

雪乡的雪有极为独特的审美意义,所以雪乡的未来不愁没有游客,因为它是稀缺的、具有唯一性的资源。关键在于,雪乡的未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任由它野蛮生长、涸泽而渔,还是通过高品质的服务不断提升附加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实雪乡的“黑”,是一种现象,甚至是一种规律。这种黑在北京的八达岭、云南的丽江、海南的三亚,都不鲜见,而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性——是旅游知名度很高的地区,还走的是相同的发展模式,就是发现问题——大力整改——再发现问题——再下力气整治……一条循环往复的老路。它暴露出的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短视”行为,尤其是一些具有得天独厚条件的地方,只想着将这样的条件看成是“摇钱树”,而没想着应该好好经营这样的好条件,通过高品质的服务来形成良性发展,久而久之,这样的景点基本上带来了负面新闻和自然风光同样高的知名度,显然不利于可持续经营。

当然,野蛮生长是共相,规范有序却不是很快就能抵达的终点。在这其中,如何补上规范化管理的短板,才是各地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这里,不妨让当地经营者、管理部门都树立正确的产业经营观念,通过高品质服务配以优美的风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首先,应当制定高品质服务的标准,用标准化的方式规范当地的服务水平。在一些旅游产业发展的比较好的地区,都会针对当地的旅游特色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并让所有的景区经营者予以遵守,标准化的服务不仅可以避免“个人”因素带来“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其次,应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此次雪乡事件来看,行业监管部门第一时间开出巨大“罚单”,算是对整个事件有了一个说法,也告诫那些不好好经营的经营者,谁如果只顾自己利益而忽视整个景点的利益是会受到惩罚的,只是这样的惩罚更应该让经营者入心才行,而不是成为一种回应举措,更不能成为一阵风。从雪乡“宰客”事件卷土重来来看,这样的治理恐怕不是“运动式”的治理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变成长效机制,久久为功,治标更要治本。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旅游治理非一日之功。面对庞大的市场蛋糕,中国的旅游产业更应从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上去优化旅游市场与环境,用高品质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标本兼治,让服务质量跟上市场的变化、跟上游客的脚步,别再把游客视作“待宰的羔羊”,否则类似雪乡似的乱象,就会成为笼罩在美丽产业头上的乌云。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小易 )